白族大本曲是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成熟于明代,因单一的艺术样式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舞台。《鸳鸯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大本曲与现代话剧、肢体剧以及现代偶剧相结合,在文本和演出样式上进行实验创新的原创剧目。一改白族大本曲以说唱讲故事,转而形成一部以歌舞演故事的无场次戏剧,并期待用艺术化的手法跨越语言鸿沟,使白族大本曲在新时代,实现适应历史必然又保留白身特点的文化转换。 杨韫嶷《鸳鸯履》制作人、导演 、编剧、主演。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全日制艺术硕士研究生。上海市朗诵协会会员。在校期间屡获一等奖学金,被评为上海戏剧学院优秀毕业生。2012年荣获国家奖学金。2017年荣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夏青杯朗诵大赛南京赛区配音组金奖。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上海多所大学教授表演和台词课,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专业素养。在上海参演多部舞台剧,代表作品:《花事如期》、《老式喜剧》、《蝙蝠的回忆》、《野天鹅》、《城堡的魅影》、《青年客栈》、《最后的瞬间》、《老鼠的喜剧》、《欲望号街车》、《分庭抗争》等。诗朗诵作品:大型文艺晚会《2017侨之夜》之《桥之梦中国梦》,大型朗诵音乐会《青春中国》之《我的歌》等。
该剧根据世界名著《老人与海》创编而成,以假定性的手法与现实主义的风格,让中西文化相遇、对话。戏曲式、虚拟性、极简与形式感是构成该剧的基本原则,将中国传统戏曲元素相互化用、重组后进行舞台再表现,力图达到戏曲的写意之美和话剧的写实之美相结合,让演员与观众发生最短距离的心理交流,使观众产生生活与歌舞的双重体验。 马笑 9岁习京剧,工武生,曾赴日本三年演出歌舞伎《新三国志》三百场。19岁求学国戏,转修话剧,四年成绩第一,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后留校任戏剧表演教师,深造读研,习戏曲导演,任实验京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俄罗斯史诗剧《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导演。近十年,向演员、导演、编剧、朗诵、主持多面发展,探索戏曲与话剧融合的创作方向和个人风格。同时,师承张家声,研习有声语言,发表理论研究文章数篇,并将戏曲、话剧、朗诵实践于中小学普及教育。如今,32岁再启程,梦不止步,仍有祈愿,致用经年习练,谱写新篇。
改编自清代著名小说《聊斋志异》中的《画皮》,其玄妙的情节和警世寓言使之流传甚广。此次歌剧版本的改编试图从当代视角诠释蒲松龄奇异故事背后对现实的拷问和对人性的哲思,探讨生存与道德在现实困境中的矛盾、欲望、诱惑、牺牲及抉择艺术等永恒的主题。在作曲和人物塑造上融入东方元素,同时充分开发声音与肢体表演相互结合的可能性。并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对西方经典歌剧形式进行了大胆创新,赋予经典故事以更丰富的层次和更鲜活的舞台生命。 王峙儒 致力于声音肢体教学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肢体剧场元素,突破演员的发声局限,让声音和肢体表达通过呼吸形成统一。同时,还致力于将东方美学与西方歌剧相融合,让外国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发扬东方美学,并开创了一套与中国戏曲文化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歌剧表演方法。于2017年创作执导原创英文实验歌剧《僧莲》受邀多个英国歌剧节,荣获一众好评。近期导演作品:话剧《艺术》《摧毁》、歌剧《爱情灵药》、音乐剧《拜访森林》等;作为歌唱家曾出演众多中外歌剧/音乐剧如:《图兰朵》《托斯卡》《塞维利亚的理发师》《雷雨》《原野》《弘一法师》等。